今年春天,贵州省铜仁市沿河自治县的田间地头,再次奏响了劳动的交响曲。眼下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期,各村农民齐心协力,利用仅有的农时,抢抓机会,忙着种植新一季的玉米和大豆。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那些在田地里挥洒汗水、耕耘希望的农民朋友们,正以他们的辛勤与智慧,续写着一段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沿河板场镇东红社区,鲜食玉米培养种植基地里的景象令人振奋:旋耕机在宽广的土地上来回翻转,散发出的泥土气息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小时候的那份乡村记忆。这里的20多名村民,一边起垄种苗,一边互相指导、互相帮忙,场面热闹而有序。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洋溢的笑容,正是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干劲,让整个基地显得生机勃勃。
“基栽鲜食玉米苗,窝距大概保持在40厘米左右,行距保持在60厘米左右,栽的时候别把这个苗的根部损伤。”基地的负责人黄霞,一边工作一边指导旁边的村民。她的声音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业的执着。黄霞不仅是基地的带头人,更是村民心中的农业专家。她依托大豆玉米的复合种植模式,让大家一起走上了致富道路。
今年,黄霞按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3+2模式,发展了80余亩的鲜食玉米基地。这一个模式通过合理配置,既保证了玉米的生长,又实现了大豆的增产。而这种科学种植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也让更多的村民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机会。熊家沟村民杨永珍表示:“我平时在家种东西,农活做完了就来这里打工,既能找点零用钱,又能学到种植技术。”
黄霞的农业创业历程,离不开她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多年来,她先后尝试了种植中药材、西瓜等多种作物,去年响应政府号召,开始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经过几季的摸索,她找到了适合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作物的空间利用,让大豆作为低位作物充分的利用光照,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土壤的健康。
在农田里,黄霞的“秘诀”就是将大豆与玉米交替种植。这种复合模式,充分的利用了两种作物的优势,让高位的玉米和低位的大豆之间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生态关系,实践证明,玉米没有减产,还额外收获了一季大豆,经济效益上立竿见影。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对技术的应用,更在于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把控。
通过这样的复合种植,村民们也逐渐体会到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村民们心中的干劲都被激发出来,纷纷加入到种植的行列中来。此次春耕,板场镇全镇共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2100多亩,所有参与者都希望借此机会实现收入的增长。
为了让更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能够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镇里除了安排农业技术专家进行培训外,还将农技人员派驻田间地头,开展分片包干,落实督导,让每一个领域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守护,确保每一个种植户都能在技术上有所依靠。
接下来,黄霞计划逐步发展绿色循环种养业,通过将玉米秆加工为牛羊饲料,推动绿色发展,探索更多可持续的收益模式。这样不仅能要让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还能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的收入渠道。
春耕春种,彰显的不仅是农田的希望与活力,还有那一份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村民们用手中的锄头,播种着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让每颗种子在土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如黄霞所说:“我们要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努力拼搏,相信只要用心去种, 就一定能有收获。”
从春天的忙碌,到夏日的丰收,这是一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豆玉米的复合种植模式,正如这片土地交响曲中的乐音,展现出质朴与生机,也将带领更多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享受属于他们的幸福与生活。每一个勤劳的身影,都是这个春天最美的风景,期待着未来那一抹丰收的金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