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豆粕行业全景洞察及趋势研判

发布时间:2025-03-30 16:16:38  来源:bob

  2023 年,豆粕市场呈现产能过剩、需求疲弱态势。一方面,大豆压榨产能和豆粕产量增长,年平均利用率不足 60%,12 月豆粕库存累积攀升;另一方面,养殖行业下行,生猪、肉鸡价格低迷,养殖企业亏损,饲料行业减产,豆粕需求降低。受此影响,8 月底以来豆粕价格震荡下滑。此外,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进,棉籽粕、花生粕、菜粕等替代品性价比优势凸显,进一步削弱豆粕需求。预计 2024 年,国际大豆丰产,豆粕压榨产能继续扩张,下游生猪去产能,存栏量下滑,供需宽松格局延续,行业利润或走弱。

  基于当前供需格局及价格趋势,投资者短期内可关注头部压榨企业,其凭借规模、成本、渠道优势或能在竞争中提升市场占有率、稳定盈利;利用期货市场,把握跨期、跨品种套利机会,如基于南美大豆上市周期与美豆出口节点,结合豆粕、豆油价格关联,挖掘套利空间;长期而言,持续跟踪政策动向,包括农业补贴、环保要求、进出口政策等,政策引导产业升级、需求结构变化,将催生新投资契机,如新型蛋白饲料研发、低蛋白日粮推广下的添加剂需求等。

  国际形势方面,贸易摩擦、地理政治学冲突或阻碍大豆进口,影响原料供应与成本;极端天气如南美干旱、美国洪涝,致大豆减产,推高价格、压缩利润;政策变动风险犹存,关税调整、储备投放改变供需平衡,环保限产、饲料标准修订影响生产消费;替代品竞争加剧,杂粕、合成氨基酸等性价比提升,持续冲击豆粕市场占有率,引发价格波动超预期,投资决策需综合考量、动态评估。

  豆粕又称 “大豆粕”,是大豆经压榨浸提或直接溶剂浸提取油后获得的副产品,亦或由大豆饼浸提取油后的产物。按提取工艺可分一浸豆粕与二浸豆粕,前者以浸提法取油,工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为国内现货主流;后者为先压榨、后浸提所得。依国家标准《饲料用豆粕》(GB/T19541 - 2004),有一级、二级豆粕之分。从用途看,涵盖食用与饲用两类,食用豆粕适配食品加工,饲用豆粕则用于动物饲料。按脱溶温度,又有低温豆粕(脱溶温度 85 - 90°,水溶性蛋白高)和普通豆粕之别;制油前脱皮与否,造就带皮大豆粕(纤维约 7%、蛋白约 43%)与去皮大豆粕(纤维约 4%、蛋白约 47%)差异,后者在动物饲料配方中应用更灵活。外观上,豆粕呈淡黄色至深褐色不规则碎片状,具烤黄豆香味,无发霉、结块、虫蛀及异味异臭。

  在饲料领域,豆粕是核心蛋白源,约 85% 用于家禽和猪饲养,其氨基酸组成契合畜禽营养需求,能促生长、提肉质、增产奶量,在家禽、生猪养殖及水产养殖中大范围的应用,是饲料配方关键成分,决定饲料成本与养殖效益。于食品制造业,经特殊处理的食用豆粕可作高蛋白食品或添加剂,如用于制作糕点、健康食品。在化工行业,豆粕是生产抗菌素、发酵制品的原料。化妆品领域,其含有的某些成分有助于改善产品质地与功效。总之,豆粕横跨多行业,尤其在饲料行业起着基石作用,关联农业、畜牧业与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

  豆粕产业链上游为大豆生产与种植,全球层面,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是主产区,掌控国际大豆供应话语权;国内种植区域集中于东北、黄淮海及南方部分地区,不过产量难以满足需求,进口依存度高。中游是大豆压榨环节,油厂将进口或国产大豆加工,产出豆粕、豆油等,沿海地区因运输便利、原料获取容易,成为压榨企业聚集带,像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压榨产能领先。下游应用广泛,饲料行业是豆粕最大消费领域,超 85% 豆粕用于猪、禽、水产等饲料,提供关键蛋白营养;饮食业把豆粕加工为食品配料、蛋白制品;化工行业用来生产生物柴油、发酵制品等,各环节紧密相连,上游产量、价格波动经中游传导,直接影响下游成本、生产与市场供需。

  全球大豆产量近年呈增长态势,巴西、美国、阿根廷稳居前三。巴西得益于广袤耕地与先进种植技术,2023 年产量超 1.5 亿吨,且种植培养面积持续拓展;美国凭借高度机械化与科研投入,单产稳定,年度产量 1 亿 - 1.2 亿吨;阿根廷产量受政策、天气影响波动大,正常年景超 4000 万吨。这些主产国供应左右全球大豆及衍生豆粕市场,新季种植培养面积、天气变化、农业政策是供应预测关键变量,如拉尼娜或厄尔尼诺现象致南美干旱、北美洪涝,会冲击大豆生长,改变供应预期。

  国内压榨产能持续扩张,沿海油厂是主力军,2024 年总产能超 1.5 亿吨,分布在华东、华南、环渤海等地。但产能利用率不高,常年 60% 上下,受大豆进口节奏、下游需求、利润空间制约。产量方面,依赖进口大豆原料,年压榨量 8000 万吨 - 1 亿吨,国产大豆因成本、出油率等因素,在压榨原料占比有限。进口依存度超 80%,巴西、美国为主要供应源,贸易政策、汇率、海运费波动影响进口成本与到港量,进而干扰国内豆粕供应及时性与稳定性。

  饲料是豆粕核心需求端,我国饲料产量连续多年增长,2023 年超 3 亿吨。养殖结构中,生猪养殖是豆粕消耗大头,占饲料用豆粕 50% 左右,存栏、出栏量与豆粕需求正相关;禽类养殖发展迅猛,肉鸡、蛋鸡饲料需求占比 30% 左右,养殖周期短、密度高,对豆粕需求集中;水产养殖因鱼、虾等生长对蛋白需求特殊,豆粕添加不可或缺,约占 15%。养殖效益、动物疫病、饲料配方技术进步影响豆粕需求,如低蛋白日粮推广、精准营养方案实施,在不影响养殖效果下可适度降低豆粕用量。

  食品领域,食用豆粕用于制作大豆蛋白制品、素食产品、烘焙食品等,随着健康消费兴起,对优质植物蛋白需求量开始上涨,食品级豆粕市场扩容,不过当前占比尚小,约 5%。化工领域,豆粕可制备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塑料、生物燃料,契合环保、可持续发展潮流,研发与产业化推进中,虽处于起步阶段,但长期潜力可观,有望成新增长点,为豆粕拓展多元需求空间,缓解单一依赖饲料行业的市场波动风险。

  近五年,国内豆粕价格趋势呈阶段性波动。2019 - 2020 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生猪存栏,需求锐减,价格低位震荡,2020 年 4 月全国均价 2700 元 / 吨左右;2020 年下半年起,随着生猪产能恢复,需求提振,叠加国际大豆供应阶段性紧张、海运费飙升,价格一路上行,2022 年 5 月涨至 5000 元 / 吨上方;2022 年下半年至 2023 年初,高价抑制需求,饲料企业寻求替代,且南美大豆丰收预期强,价格高位回落;2023 年 8 月后,养殖疲态尽显,需求不振,尽管美豆生长季遇天气扰动,但全球供应宽松格局未改,价格持续下滑,2024 年初多地跌破 3000 元 / 吨,创近年新低。区域上,沿海地区如山东、江苏,依托港口进口便利,价格相对平稳且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迅速;内陆地区受运输、仓储成本加成,价格偏高,波动稍有滞后,东北、西南等地价差常在 100 - 300 元 / 吨波动。

  成本端,大豆作为豆粕直接原料,其价格主导成本走向。国际市场,巴西、美国大豆养殖成本涵盖土地租金、农资、机械作业、人工等,汇率波动使进口成本升降,如人民币贬值增加采购成本;运输环节,远洋运费受油价、航运市场供需牵扯,2021 - 2022 年海运费高涨,豆粕成本水涨船高。供需层面,供应上,全球大豆主产国产量、出口政策调控到港量,国内压榨产能、开机率决定产出节奏;需求端,养殖行业兴衰左右消费量,生猪存栏、出栏波动反映豆粕直接需求,2023 年生猪去产能,需求随之 “降温”,水产养殖季节性强,旺季(4 - 10 月)拉动需求。替代品影响显著,棉籽粕、花生粕、菜粕等性价比凸显,饲料配方调整,豆粕添加比例灵活下调,2023 年杂粕替代量增长约 10%,分流需求、压制价格。政策导向,农业补贴、收储抛储改变供需预期,2020 年国储抛豆稳供抑价;环保督查令养殖规模受限,间接波及豆粕需求;饲料标准更新,低蛋白日粮推广,从源头削减豆粕用量。宏观经济上,经济扩张阶段,居民消费升级,肉蛋奶需求旺,产业链传导刺激豆粕需求;通胀周期,成本推动型通胀下,原料、运输成本上扬带动豆粕涨价;货币政策松紧关乎企业资金成本、养殖扩张节奏,间接与豆粕市场联动。

  国内豆粕企业梯队分化明显。头部企业如中粮、益海嘉里、九三粮油,产能均超千万吨,凭借雄厚资金、广泛原料采购网络、全国布局的生产基地与成熟销售经营渠道,掌控近 50% 市场占有率,像中粮依托全产业链优势,从源头保障供应,产品质量稳定,品牌影响力大。中型企业产能在 100 - 500 万吨,约占 30% 市场,如渤海实业、达孚集团,它们聚焦区域市场,通过优化成本、提升服务,在当地形成竞争优势,部分企业以特色产品或定制化服务,填补细分市场空白。小企业众多,产能百万吨以下,占 20% 左右份额,多为地方民营厂,以灵活经营、低经营成本扎根本地,服务周边养殖户、小型饲料厂,但受原料采购成本高、技术落后、环保压力制约,发展空间受限,在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弱。

  当下,成本控制是竞争关键,原料采购、运输、生产环节成本差异决定利润空间,大规模的公司凭借规模集采、优化物流、高效生产降本;产品质量与差异化竞争凸显,高端饲料级豆粕、低残油豆粕受青睐,企业投入研发创新工艺、提升品质,拓展食品级、工业级豆粕应用;渠道争夺激烈,头部企业与大型饲料厂深度绑定,保障销量,中小企业深耕本地,拓展经销商、电商渠道。展望未来,行业整合加速,头部企业或并购扩张,提升集中度;下游需求变化催生新竞争点,顺应低蛋白日粮、绿色养殖趋势,开发功能性豆粕产品的企业将占先机;国际贸易环境、政策调控促使企业优化全球布局、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多变市场,稳固竞争地位。

  展望未来,全球大豆养殖面积受利润驱动有望稳中有升,主产国巴西、美国持续优化种植技术、拓展耕地,保障供应根基。养殖端,生猪养殖去产能延续,存栏量或逐步下滑,禽类养殖受消费偏好、疫病防控影响,增速放缓,水产养殖受水域资源、环保要求制约,增长空间受限,整体饲料需求量开始上涨乏力,豆粕刚需减弱。且随着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深入,杂粕、合成氨基酸等替代品性价比优势持续挖掘,豆粕在饲料配方占比仍有下降空间,预计 2024 - 2025 年国内豆粕需求年均降幅 3% - 5%,供需宽松格局将持续,价格低位震荡概率大,仅在极端天气冲击供应、养殖需求超预期反弹时有阶段性波动。

  技术创新为行业注入活力,发酵豆粕技术升级是亮点,新型发酵菌种筛选、精准发酵工艺控制,提升产品蛋白含量、消化率,降低抗营养因子,拓展在幼龄动物、高端饲料应用;酶制剂研发聚焦高效降解酶,助力饲料原料预处理,释放营养、减少浪费;生物工程技术探索人造蛋白,以微生物发酵合成功能性蛋白,为豆粕产业多元化发展赋能。未来,基因编辑技术或改良大豆品种,提升豆粕品质;智能化加工技术将贯穿生产全程,实现精准配料、实时监控、智能调控,降本增效,推动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政策导向深刻塑造豆粕行业轨迹,农业补贴持续向大豆种植倾斜,激励国内扩种,降低进口依赖,增强原料自主保障;环保政策趋严,约束养殖、加工污染排放,加速落后产能淘汰,促使企业升级工艺、循环利用资源;饲料端,低蛋白日粮推广、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持续推进,从需求端引导产业体系调整。贸易政策上,关税调节、贸易协定左右大豆进口成本、渠道,影响豆粕原料稳定性。政策协同发力,引导豆粕行业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向绿色、高效、安全转型升级,企业紧跟政策步伐,方能在变革浪潮中稳健前行、把握发展主动。

  热搜!冲击全球第四!《哪吒2》票房破154亿元,距《泰坦尼克号》差10亿元!苹果CEO库克此前称“我是忠实观众”

  3月29日,据网络站点平台数据,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突破154亿元,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30日12时9分在河北承德市宽城县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位于北纬40.54度,东经118.59度。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535米。

  近年来,有不少党员和公职人员因酒驾、醉驾受到党纪、政务处分,他们中有党员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农村党员、企业职工,处分类型从党内警告到醉驾严重触犯刑律而被开除党籍、公职。

  地震学家称缅甸地震像一把巨刀切入地球 新加坡地球观测站首席研究员魏圣基称 此次强震“并非意外事件” 地震发生在中南半岛活动性最强、顶级规模的孕震断层

  一年涨薪超千元,胖东来基层员工平均月薪9886元#胖东来 #于东来 #工资 #超市

  极目新闻记者抵达缅甸震中曼德勒:空中可见房屋倒塌,气温炎热增加救援难度

  3岁女孩不幸离世,距确诊仅3小时!保险公司拒赔50万元重疾险,只退还1.38万元保费!律师介入……

  母亲为孩子投保了5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不久之后孩子因暴发性心肌炎不幸身故。最初只退还1.38万元保费,经过律师介入,最终才同意赔付。

  近日,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福中福社区发生一起高空抛物事件,导致一辆私家车车盖凹陷。当日上午,一住户家的小孩在窗边玩耍时,将一大团湿纸巾从家中抛下,直接砸中楼下私家车车前盖,导致车盖出现一处凹陷。

  美国商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 年汽车贸易逆差高达 1200 亿美元,占整体贸易逆差的 22%。特朗普试图复制钢铁行业的 “成功”:2023 年钢铁关税让国内产量提升 15%,尽管消费者为此多付 80 亿美元。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29日晚公布消息说,截至目前,全国受灾地区死亡人数为1644人、受伤3408人、失踪139人。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2022年12月29日这天,消失在大众视野许久的央视主持人朱军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则内容。

  我,市场的一名小学生,沉浮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十余年。不仅仅对投机有自己独立的认知,对世间百态也有和大众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