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要落地的进口生物燃料补贴削减计划,突然被白宫按下暂停键,推迟到2027年甚至2028年。
这波操作不仅让芝加哥豆油期货跌了2%,更让美国农场主直呼“被自己政府背刺”。
周叔今天就跟大伙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利益博弈还是政治算计?对咱们国内油脂市场又有啥影响?
原来美国有个可再生燃料标准(RFS),要求汽柴油里必须掺生物燃料,达标企业能拿“绿色积分”RIN。
EPA原本计划2026年1月起,进口生物燃料的RIN额度砍半,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进口废食用油等原料没了补贴优势,炼油厂只能多买美国本土豆油、菜油当原料。
对豆农来说,这就是能源转型的红利,大豆不仅能卖豆粕,豆油还能蹭上生物柴油的风口。
美国生物柴业现在高度依赖进口原料,2024年光从中国就买了127万吨废食用油。
要是砍了进口补贴,炼油厂要么买更贵的国产原料,要么花高价买RIN,最终会推高燃料价格。
眼看国会选举要到,油价上涨就是政治风险,白宫只能先保能源通胀,把农业的利多往后挪。
2025年起美国税抵免政策已向本土倾斜,导致上半年生物柴油进口量从日均3.5万桶骤降到2000桶。
毕竟炼油企业和石油协会的反对声太响,再加上政府停摆导致多项能源政策积压,只能先搁置这项调整。
咱们先看美国国内,这推迟可不是晚一两年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损失。
从11月行情看,美豆油主连价格一路震荡下行,11月19日单日就跌了1.05,现在徘徊在50美分/磅左右。
而压榨企业更谨慎,原本想扩产生物柴油原料供应的,现在只能放慢节奏,毕竟进口原料还能靠补贴维持竞争力。
美国生物柴业未来几年还得靠进口废油、动物油脂,这就给欧盟、东南亚的原料供应商松了口气,南美豆油、黑海菜油的竞争压力也小了。
周叔注意到,EPA其实还拟定了2026年生物质柴油掺混目标,要从33.5亿加仑涨到56.1亿加仑,需求大增但进口补贴没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全球油脂原料的争夺会更激烈。
好的方面是,外盘豆油价格走弱,进口成本能压低,大型加工公司和贸易商还能搞套保、跨市套利。
另外,中国对美废食用油出口已经在萎缩,2025年前8个月同比降了65%,现在美国政策推迟,短期可能会有小幅回暖。
EPA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减少进口依赖,提升国产生物燃料竞争力,这是“美国优先”能源政策的重要部分,符合能源安全和国内就业的长期诉求。
而且2025-2026年美国生物质柴油配额可能提升到47.5亿-55亿加仑,未来需求量开始上涨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政策调整往往和选举周期挂钩,就像这次,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油价上涨影响选票,白宫毫不犹豫地推迟了农业利好政策。
所以不管是做油脂期货,还是研究相关上市公司,都不能只盯着产量和库存,得把政策兑现节奏、政治周期这一些因素算进去。
还有个细节需要我们来关注,美国生物柴业产能其实是过剩的,现有产能65.7亿加仑,远超拟定的配额目标,大型炼厂可能会经过控制产量来稳定RIN价格。
这意味着未来原料价格和行业利润会相互制约,就算2027年政策落地,也不可能会出现原料需求失控上涨的情况。
美国豆农的“政策红包”被推迟,本质上是能源转型、通胀压力与政治博弈的三方拉扯。
对参与者而言,与其抱怨政策“背刺”,不如认清现实:政策摇摆是常态,不确定性是底色。
无论是美国豆农,还是中国企业,都得学会在政策的摇摆中寻找确定性,这才是长久之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